寸光寸阴的博客


  • 首页

  • 归档

  • 分类

  • 标签

  • 关于

  • 搜索

什么是数字签名

发表于 2017-12-20 | 阅读次数

数字签名(又称公钥数字签名、电子签章)是一种类似写在纸上的普通的物理签名,但是使用了公钥加密领域的技术实现,用于鉴别数字信息的方法。一套数字签名通常定义两种互补的运算,一个用于签名,另一个用于验证。

数字签名,就是只有信息的发送者才能产生的别人无法伪造的一段数字串,这段数字串同时也是对信息的发送者发送信息真实性的一个有效证明。
数字签名是非对称密钥加密技术与数字摘要技术的应用。

过程:
发送报文时,发送方用一个哈希函数从报文文本中生成报文摘要,然后用自己的私人密钥对这个摘要进行加密,这个加密后的摘要将作为报文的数字签名和报文一起发送给接收方,接收方首先用与发送方一样的哈希函数从接收到的原始报文中计算出报文摘要,接着再用发送方的公用密钥来对报文附加的数字签名进行解密,如果这两个摘要相同、那么接收方就能确认该数字签名是发送方的。

数字签名有两种功效:
一、是能确定消息确实是由发送方签名并发出来的,因为别人假冒不了发送方的签名。
二、是数字签名能确定消息的完整性。因为数字签名的特点是它代表了文件的特征,文件如果发生改变,数字摘要的值也将发生变化。不同的文件将得到不同的数字摘要。
一次数字签名涉及到一个哈希函数、发送者的公钥、发送者的私钥。

盲签名

发表于 2017-12-19 | 阅读次数

电影《无间道》里,梁朝伟饰演的角色陈永仁很尴尬,警校没毕业就被派到黑社会做卧底,到斗争最激烈的时候,他的身份证明被黑帮打入警局的刘建明(刘德华饰)彻底删除了,与陈永仁单线联系的黄督察(黄秋生饰)也死了,陈永仁再也没法证明自己是警察了,他成了一个黑人。剧情安排他被杀了,这是没办法的事,否则他完成任务之后,如何再回到警局去上班呢?谁又能帮他证明警察身份呢?

如果我是他,出于自保的目的,会在当卧底之前把各种可能性都考虑清楚,首先我会要求警局把我的电脑卧底资料加密,密码由我一人掌握,以防刘建明之流从中获取我的信息。但这还不够,因为刘建明之流虽然看不到我的具体信息,但他有可能找到卧底人信息的加密文件,他一鼓脑都删除了,那我也会同样地悲剧了。

命运要掌握在我自己手里,根据这个原则,我按与黄督察约定好的条款写了一份卧底证明,即我的掩护名为“阿仁”,韩琛帮覆灭后就回警局工作,升两级且获奖金50万元,并要求黄督察签字盖章。但是,我不能让他看到这份证明,因为黄督察有可能事后变节,把“阿仁”是卧底的情况泄露给黑帮。

我把证明打印好后,把文字部分遮挡住,只留下空白处让黄督察签字盖章。但是黄督察不干,因为他对我写的证明内容没信心,他认为我可能写的是“卧底1个月即退休,退休金2000万”。

如何才能让黄督察既看不到我写的证明内容,又让他确信他已经知道了我的证明内容呢?这看似不可能,但这却是信息安全理论中已经解决了的“盲签字”内容。

我设计了以下的签字流程:

1、我写了10份掩护名不同的证明,有的叫“阿仁”,有的叫“阿德”等等,其它内容都完全一致,用同一种加密方法进行加密,得到十份不同的密文。特别的是,这种加密方法对明文的变化很敏感,即使两份证明中仅有“仁”“德”两个字不同,那密文也显得毫无关系的样子,这叫作雪崩效应,即一丁点的扰动就会引起结果巨大的差别。

2、我找黄督察签字盖章,他随机挑出9份,让我当场解密,他看到解密后的明文与我们的约定相同,只是掩护名不同而矣。于是,黄督察放心地在第10张密文上签了字盖了章,他当然不知道我的掩护名是什么,现在我放心了。

3、我把这份签字盖章的证明妥善保管起来,以备将来回警局时使用,只是掩护名是10个我起好中的随机的一个了,这有点令我不爽,本来是想叫“阿德”的,但黄督察恰好把“阿仁”这份留下来了。

这里面还有3个问题:

1、我为什么选择了有雪崩效应的加密算法呢?

如果没有这种特性,那我加密后的十份密文会非常相似,只有个别位置不相同,黄督察当然会知道不相同之处就是掩护名的密文,他获得了十份掩护名的密文及一一对应的九份掩护名的明文,会很容易地根据这些规律推导出他签字盖章的那份证明的掩护名的明文。而有了雪崩效应,他就找不出掩护名所对应的密文是哪个了,我也就安全了。

2、如果对同一个密文有两种不同的解法,一种可解成不捣鬼的,一种解成捣鬼的,那我当着黄督察的面用前一种解密算法忽悠他签了字,下个月我拿他签字盖章的证明密文找他要钱,使用后一种捣鬼算法,那他不就傻了吗?

这其中涉及到了单向函数问题,什么是单向函数呢?给定了被除数和除数,余数就很容易确定了,例如被除数4除以除数3,余数是1,但给定了除数3和余数1,被除数会有无穷多个。正向推很容易得到确定解,反向推就难以得到确定解了,这就是一种单向函数。黄督察规定我必须使用单向函数加密,这就保证了我不可能有第二种解法,否则我就当知名数学家了,还做卧底这苦差干吗?

3、黄督察为什么也会放心呢?

因为我捣鬼了1份以上(不含)的证明,当场解开9份后一定会被发现,我只捣鬼了1张,而黄督察恰巧没抽到的概率只占1/10,这是我欺骗成功的唯一机会。为了避免欺骗的发生,他事先跟我约定了一个严重的欺诈惩罚条例,只要发现我作弊就开除甚至法办我,如果他还不放心,可以要求我搞100份或更多的证明来,直到他认定我不会傻到为了这么小的可能性而去冒这么大的风险。

在“盲签字”运用中,10个样本是极少的,实际中的样本量可能有几百万个之多,几百万分之一的可能性才能获益,而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会受到严重惩戒的事,但凡有一点理智的人都是不会干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盲签字”就成为了一种很可靠的安全协议,跟上两篇《阿里巴巴的零知识证明》和《象棋大师的身份欺诈》一样,这种安全协议最不怕的就是惟利是图的人,他们对自己获利的小算盘打得越精,就越能牵着他们的鼻子走。

Haskell开发环境配置

发表于 2017-12-02 | 阅读次数

初学Haskell,首先是要有一个练习环境的配置,虽然自带的ghci控制台已经足够好,但是深受IDEA的毒害,总想使用开发工具来编写代码,因此,这里写一下配置Haskell语言开发工具的痛苦历程。
由于Haskell是小众语言,开发工具支持度较弱,加之国内使用这种语言的公司也较少,安装遇到的问题挺多,百度是一时也无法找到,说它是辛酸史也不为过,因此,这里建议大家在学习Hashkell这门语言的时,遇到的问题(奔着学习技术的心态)多多google。废话不多说了,下面开始环境的配置:

系统环境

ubuntu16.04

开发工具

Visual Studio Code

code插件

  • Haskell Syntax Highlighting
  • Haskell ghc-mod
  • haskell-linter
  • Haskelly

安装 Haskell工具栈:stack

安装stack,Hashkell编译器(ghc)时,不建议大家直接使用ubuntu apt命令安装,即:

1
2
3
sudo apt install haskell-platform
sudo apt install haskell-stack
...

由于apt源里面的ghc以及stack比较老旧,建议大家选择最新版本稳定版本,手动安装,一定要选择稳定版本。
手动安装stack方式

1
2
3
#查看stack是否安装成功
:~$ stack --version
Version 1.5.1, Git revision 600c1f01435a10d127938709556c1682ecfd694e (4861 commits) x86_64 hpack-0.17.1

镜像源配置

配置stack以及cabal中科大的镜像源:信息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 cat ~/.stack/config.yaml
package-indices:
- name: USTC
download-prefix: https://mirrors.ustc.edu.cn/hackage/package/
http: https://mirrors.ustc.edu.cn/hackage/00-index.tar.gz
setup-info: "http://mirrors.ustc.edu.cn/stackage/stack-setup.yaml"
urls:
latest-snapshot: http://mirrors.ustc.edu.cn/stackage/snapshots.json
lts-build-plans: http://mirrors.ustc.edu.cn/stackage/lts-haskell/
nightly-build-plans: http://mirrors.ustc.edu.cn/stackage/stackage-nightly/

```
*GHC安装*

安装好stack工具,以及配置config.yaml镜像源后,执行一下步骤:

#初始化环境
stack setup

#查看是否安装成功
stack ghci

#通过 stack 安装 cabal
stack install cabal

#查看ghc的的路径
stack path
得到如下信息:
~/.stack/snapshots/x86_64-linux/lts-9.14/8.0.2/bin
~/.stack/programs/x86_64-linux/ghc-8.0.2/bin
并加入到环境系统的PATH环境变量里面,查看是否加入PATH路径

```
启动code,尽情的编写haskell代码吧。

注意事项:

  • 先安装stack,然后通过stack安装ghc编译器。
  • 通过stack安装cabal。
  • 检查ghc、cabal等是否加入PATH路径。

随笔

发表于 2017-12-01 | 阅读次数

真正有知识的人的成长过程,就像麦穗的成长过程:麦穗空的时候,麦子长得很快,麦穗骄傲地高高昂起,但是,麦穗成熟饱满时,它们开始谦虚,垂下麦芒。
——蒙田《蒙田随笔全集》

一个人没出息的9大表现,现在知道还不算晚

发表于 2017-11-24 | 阅读次数

  文/槽值

  没人生来是王者,不要总想着何处有亮光,跑着跑着,天就亮了。

  十岁,别人竞选班长,积极热心,和同学打成一片;而你坐在角落里,默默从不发言。

  二十岁,别人开始认真规划将来;而你读着普通的大学和专业,不知路在何方。

  三十岁,别人事业有成,家庭美满;而你不停换工作,处处不如意,为琐事和家人争吵不断。

  夜半梦回,不由得想:生而为人,我怎么就越活越废柴?

  一项研究显示,没有出息的人具有以下九大特征:

1、犹豫不决——比鲁莽更糟糕的是犹豫不决

  “搞怪的不是红绿灯,不是时机,而是我数不清的犹豫。”

  曾听过一个故事。

  哲学家英俊帅气,吸引很多女人喜欢。

  有一天,一个女人对他表白:“你愿意娶我吗?我是最爱你的那一个。”

  哲学家虽然也很喜欢她,但仍回答说:“让我考虑考虑。”

  之后,哲学家苦思冥想,将结婚和不结婚的好坏罗列下来,真不知该如何抉择。

  于是,他陷入长期的苦恼之中,无论又找出了什么新的理由,都是徒增选择的困难。

  最后,他权衡利弊,决定和那个女人结婚。

  哲学家来到她的家中,对女人的父亲说:“您的女儿呢?请告诉她,我考虑清楚了,我决定娶她为妻!”

  却不曾想,十年过去了,女人早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了。

  哲学家自己引以为傲的哲学头脑,只换来一场悔恨。

  而后两年,哲学家抑郁成疾,临终前,他将自己所有的著作丢入火堆,只留下一段对人生的批注:

  “如果将人生一分为二,前半段人生哲学是‘不犹豫’,后半段人生哲学是‘不后悔’。”

  《请回答1988》中狗焕的爱情让人心疼。狗焕本有无数次机会向德善表白,但全部因为犹豫而错过了。

  最后,望着德善和阿泽在大雪纷飞中相拥,狗焕自解:

  “缘分,还有时机,不是自动找上门的偶然,是带着恳切的盼望做出的无数选择,创造的奇迹般的瞬间,毫不迟疑的放弃和当机立断,制造出了时机。搞怪的不是红绿灯,不是时机,而是我数不清的犹豫。”

  杨澜说过:“有时命运的戏谑就在于,你一直犹豫不决,等到终于下定决心,已经到了谢幕的时间。”

2、拖延——计划很丰满,执行很骨感

  “相比于今天,我更想明天做这件事。”

  音乐人高晓松曾在微博上写道:

  每次打开跑步机决心锻炼减肥,就觉得应该先弹会儿琴;

  打开琴,又觉得光弹琴不写歌曲浪费,于是打开电脑;

  然后上网乱看个把小时,脑子被搅乱;

  无心写作,便上楼吃饭;

  吃完饭脑袋缺血,必须睡一觉;

  临睡前安慰自己:

  虽然吃完了睡觉就会长肉,但是睡醒了,会去跑步机上锻炼减肥……

  至今,高晓松的减肥大业尚未成功。

  “拖拉机”群体活跃在你我之间:“我更想明天做这件事”,于是一个又一个明天过去了,手头的事情一拖再拖,直到deadline来临再挑灯夜战。

  留了一个月复习,结果一拖再拖,等到考试前两天,才开始狂背;

  计划好打扫房间,结果开始了无止境地刷朋友圈、淘宝;

  年初就和闺蜜约了旅行,结果拖到年底也没去成。

  而83岁的老人易久藩用了9年时间,环游五大洲,24个国家,看过南非开普敦的企鹅,乘过水城威尼斯的贡多拉游船……

  易老说:

  “老年人也一样可以有自己的追求和梦想,要出发再老都不晚。”

  一位做科技报道的记者朋友跟我说,有时候他们报道一个新产品或新模式,经常会看到有不少人惊叹或感慨自己也曾有过类似的想法。

  你的想法,有一千个人想到了,有一百个人准备做,只有一个人做了。

  这其中或许是因为缺乏勇气,或许是缺乏条件,或许仅仅是因为拖延。

  有时候晚一步就是输了一场战争,错过一个时代。

3、三分钟热度

  世界上有80%的失败都源于半途而废

  “什么都尝试了,什么都没留下。”

  曾经觉得会弹吉他的女孩子超酷,于是兴致勃勃买了把吉他。第一次上课练习,指尖的痛感就让人难以忍受,学习起来太难,又去上了两次课,就放弃了。

  过了几年,想学口琴,感觉比较简单,又可以随身携带。想象自己出门旅行的时候,可以随时来两曲,但也仅仅是想想而已,没有行动。

  所以至今都没有实现学会一门乐器的愿望。

  对一件事情的喜爱永远只有三分钟,结果就是:什么都尝试了,什么都没留下。

  在一个荷花池中,第一天开放的荷花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第二天开放的数量是第一天的两倍,之后的每一天,荷花都会以前一天两倍的数量开放……假设到第30天荷花就开满了整个池塘,那么请问:在第几天池塘中的荷花开了一半?

  很多人认为是第15天。

  错,其实是第29天。

  这就是著名的荷花定律,也叫30天定律。

  很多人的一生就像池塘里的荷花,一开始用力地开,玩命地开,但渐渐的,你开始感到枯燥甚至是厌烦,你可能在第9天、第19天甚至第29天的时候放弃了坚持,这时往往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

  拼到最后,拼的不是运气和聪明,而是能否坚持。

4、害怕拒绝——厚重而脆弱的自尊

  “我讨厌被拒绝,所以那些可能被拒绝的事,都不想去尝试。”

  蒋甲,一位生于北京,生活在美国的三十岁华裔青年。

  六岁时,老师让全班同学各自选择一人进行表扬,被表扬的人就可以拿一份礼物回到座位。全班一共有40位同学,然后慢慢的剩下20个人,10个人,5个人……到最后只剩下了3个人。

  而很不幸的蒋甲就是其中一个。老师悄悄地问其他同学有没有谁愿意上来表扬他们,但是台下一片安静。

  这件事成为蒋甲心里永远的痛,他说:

  “我死也不要再次经历这种事情——在众目睽睽下被拒绝。”

  十四岁时,蒋甲看到比尔盖茨的演讲,深深为之震撼,立志要成为比尔盖茨那样的人:

  “我要在25岁之前, 创办世界上最大的公司, 而这家公司要买下微软。”

  三十岁时,他发现自己只是一家500强企业的市场经理,没有自己的公司,没有买下微软,更没有改变世界。

  反思自己,发现这些年一直被“6岁的自己”支配,害怕被拒绝,于是就选择了止步不前。

  而这种害怕被拒绝的心态,一直延续到开公司后投资人向他说“NO”。

  他决定打败“6岁的自己”,偶然看到“被拒治疗法”:每天出门找拒绝,持续三十天,到最后,对被拒绝就会感到麻木了。蒋甲觉着这个主意好极了,但是考虑到自己的情况,于是将三十天,改为一百天。

  向陌生人借一百元,请求汉堡续杯,索要奥林匹克甜甜圈,请求在陌生人后院种一株鲜花……

  百天之后,蒋甲渐渐明白:

  那些改变世界的,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都是那些一开始就遭到拒绝的人。然而他们没有让拒绝定义自己,而是用被拒绝后的行动重新定义了自己。

  学会拥抱拒绝后,蒋甲迎来了新的人生机遇:他的故事被几十家主流媒体报道;记录“被拒100天”经历的个人网站成为热门;登上了TED,周游美国演讲;出版了自己的书……

  央视前主持人王利芬曾说:

  “以前很怕别人拒绝,更怕别人轻慢,年龄越来越大发现,被拒绝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被轻慢更是认识自我的最好方式,用这个角度看问题就再也不会难受,不会尴尬。

  无论国家总统还是街头难民,每个人都有无助的时候,都有被轻视甚至被蔑视和凌辱的时候,这是人生很重要的需要承受和成长的部分,它无关尊严,只关乎看问题的角度和生活的况味。”

  没有人喜欢被拒绝,但总要学着接受被拒绝。

5、自我设限——杀死自己的潜能力

  “这个任务太难了,我肯定不行。”

  在聚会上认识了一位朋友,聊到厨艺的时候,她说自己很喜欢吃鲈鱼,但是不会做。我告诉她做鲈鱼一点都不难,清蒸最简单,接着分享了我自己的做法。

  她听了一半忽然说:

  “我是西北人,从小吃鱼少,清蒸的也不会做。”

  “那可以学呀,很简单的!”

  “我学不会,而且我是西北人嘛,天生缺少做鱼的细胞。”

  在后来的聊天中,我发现这个女生有很多类似的观念:

  “哎呀,我男朋友都不带我出门旅行。”

  “可以一个人去啊,很多女生都会独自旅行的。”

  “不行,一个女孩子怎么能自己去旅行呢,多危险啊!”

  这时,我突然明白:

  她给自己贴上了太多“应该”的标签,这种自我设限的行为,阻止了她去尝试新鲜事物。

  “我是女生,所以数理化不好。”

  “我表达能力不行,做不了销售。”

  “我这么大年纪了,没法再重新读书了。”

  这样的自我设限行为,虽然大大削减了自身能力不足带来的挫败感,但同时也将自己成功的机会剥离的寥寥无几。

  科学家约翰·法伯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把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使其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在花盆周围不远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喜欢吃的松叶。

  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的边缘一圈一圈地走。

  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这些毛毛虫还是夜以继日地绕着花盆的边缘在转圈,一连走了七天七夜。

  它们最终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相继死去。

  约翰·法伯以为毛毛虫会很快厌倦这种毫无意义的绕圈而转向它们比较爱吃的食物,遗憾的是毛毛虫并没有这样做。

  如果毛毛虫打破原有的本能、习惯和经验,也不必付出生命的代价。

  真正阻止你前进的,不是能力不足,不是环境严峻,而是你自我设限的内心。

  别总说自己不行,说多了,你就真不行了。

6、逃避现实——白日梦患者

  “我没有直面惨淡现实的勇气。”

  株洲晚报曾采访过32岁的小陆。大学毕业后,他一直在广州工作,两年前辞职回家。在家里待了一段时间后,在外面租了房子,买了台电脑,成天在出租房上网,饿了就点盒饭吃。在父母的苦口婆心劝说下,才愿意回家。

  小陆父亲说:

  “儿子回家后,除了每天出来吃饭外,其他时间就是反锁在房间内上网。基本上不出门,不愿与外人接触,也不愿与我们沟通,多问几句,就会吵起来。”

  记者看到小陆的房间:

  门窗紧闭,在床边一张桌子上,摆放着两台电脑,一台放着歌,另一台电脑上显示着一款网络游戏的画面。

  “我也想出去找工作,但工作实在不好找。就算找到工作,又被辞退怎么办?”小陆说,他曾被公司老板辞退过,之后四处求职碰壁,回家后靠打游戏,赚点外快,才能找到存在感。

  英国加迪夫大学科研人员对2316名常玩网游的志愿者进行调查,发现只有9人符合“游戏成瘾”的标准。研究表明:

  网游本身并不让人上瘾,痴迷玩游戏可能是为了逃避现实中的不快。越具有游戏成瘾特征的人,对现实满足感越低。

  乔布斯曾说:“只有那些疯狂到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地改变世界。”

  遇到问题,去主动改变而不是逃避,才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7、总找借口——错不在我

  “我本来可以的,但是……”

  借口是逃避责任的第一大招。

  “对不起,今天路上堵车,所以迟到了。”

  “要是给我换个搭档,这事早就成了!”

  “我已经尽力了,客户还是不满意,我能怎么办!”

  遇到麻烦时,总是挖空心思地找理由掩饰错误,以此来减轻愧疚感,寻求慰藉,这就使所谓的“借口心理”。

  失败者找借口,成功者找方法。

  西点军校的任何学员,对长官的问话回答只有四种:“报告长官,是!”“报告长官,不是!”“报告长官,不知道!”“报告长官,没有任何借口!”

  在重视结果的西点军校,喋喋不休的辩解太过苍白无力。

  “没有任何借口”在于要求学员尽最大努力,去想方设法完成任务,而不是为未完成的任务千方百计找借口。

  也正是因为这一理念,西点军校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英才。

  豆瓣“牛人”彭萦曾经在非常繁忙的情况下,一年仍读了200多本的书。很多人都认为是她天赋特别高,有人说她“读书速度快,估计一眼八行”。

  但彭萦随后回复:真实情况是,我看书的时间是你的八倍而已。

  你看电视的时候我看书,你聊天的时候我看书,你玩愤怒的小鸟的时候我看书,你谈恋爱的时候我看书,你睡懒觉的时候我看书…

  关于智商,我们通常容易犯两个基本错误:一是低估自己的智商;二是高估别人的智商。

  但这根本与智商无关,只是为懒惰找了个借口。

  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的人生字典里,根本不存在借口。而失败者为自己料理“后事”的第一个举动,就是为自己的失败找出各种理由。

8、恐惧——谨小慎微的懦弱

  “被恐惧支配的生活才是真正需要恐惧的。”

  之前和一位朋友去潜水,一切整装待发后,教练便将我们轻轻推到水里,这时戏剧的一幕发生了:

  朋友双手不停地挥动,试图抓住一切他能抓住的东西。呼吸的软管几次送到他的嘴里,但因为他不停地大声呼叫,又吐了出来,而这一切就发生在他下水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里。

  “因为我不会游泳,当时水压很大,我都无法喘气了,有一种濒死般的体验。”

  其实潜水是不需要会游泳的,因为两者机理截然不同。

  朋友“濒死的体验”完全是出于对水的恐惧。这种恐惧,使得他失去理智,甚至有了濒死的感觉。

  大导演李安小时候也溺过水,这场噩梦让他从此对水敬而远之。后来为了拍电影,他从睡水床开始练起,经过长时间的训练,鼓足勇气尝试浮潜。

  透过潜水镜,第一次看到海底世界的他,被海底流光溢彩的美妙生命图景震惊了。

  纠缠他多年的关于水的梦魇从此退散,转而成为对大自然的惊叹敬畏,与对生命的永恒思索。

  有人说,游泳是不需要学的,需要反而是克服对水的恐惧和建立自己的信心。会游泳的人都知道,即使什么都不做,也能轻而易举的浮在水面上。真正阻碍一个人的,不是水本身,而是源于内心的胆怯。

  Don Miguel Ruiz的《四个约定》(The four agreements)一书中曾提到:

  当我们以爱为动机做事情时,我们就会充满能量并且无所畏惧。

  当我们以恐惧为动机做事情时,我们就会感到处处受限,心惊胆战。

9、拒绝学习——你不是寂寞,只是不想学习

  “我都这个年纪了,学了也用不到。”

  有家板材供应公司,每次送材料都会不断地打电话询问公司地址。到了之后,师傅就开始抱怨地方难找,说他们的人每次都得打电话询问。

  公司人员直接建议:

  “你们用微信定一下我们的位置,发你们公司群里,以后你们的人再来的时候直接用定位导航就行了,这样大家都方便”。

  这一说,那人立刻表示不满了:

  “你以为我们是你们这些小孩啊,动不动用手机,我们会用啥啊,我们都不会。”

  一边说一边掏出手机:

  “你看,我们就用这种破手机,这种能用吗?你们要是在个很明显的地方,还用这么费劲吗?”

  然后巴拉巴拉一通,言下之意是说:

  “我不用微信定位是因为我不年轻了,是因为我手机不行。”

  至此,公司里的每一个同事都不再愿意给他说话了,结完账让他赶紧走了。

  世界上总是有这么一些人,他们不愿意去学习任何新的事物。

  不愿意去学习打字、不愿意学习网上订票、不愿意学习使用微信语音……

  他们期待着这个社会因为他不会而去包容他,如果不包容就会振振有词的去指责别人的冷漠,说一句“唉!这世界真他妈冷漠。”

  马云说:“在这个大跨界的时代,你唯有不断学习,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被称为北大保安高考第一人的张俊成,出生于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一个农民家庭。初中时因交不起住宿伙食费辍学回村务农,19岁进入北大做保安前,他只能在家务农或去本市的小汽修厂打工。

  1995年,到北京的保安公司应聘,被分配到北大西门站岗。往来进出北大的外国人很多,张俊成不懂外语,站岗没多久就遭受挫败。

  于是张俊成买来录音带,开始背英语单词练口语,渐渐地,他可以用英语回答外国友人的简单问题。

  到北大站岗的同年秋天,他便参加并通过成人高考,成为北大成人教育的学生,并在接下来的4年内先后拿到北大英语与法律两个专业的大专文凭。

  再后来,他毕业离开北京,回到老家山西从事职业教育,现为长治市科技中等职业学校创始人兼校长。

  在过去的20年里,北大保安队先后有500多名保安考学深造,专科、本科、研究生都有,还有人成为职校校长、作家、CEO,“北大保安”成为底层逆袭的群体象征。

  “倘若在北大你觉得自己已修炼得足够好,你当然可以通过合理流动,去追求人生更大的发展空间,实现更大的人生梦想。在这里既可以工作,也可以学习,作为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我很知足。”《站着上北大》甘相伟说。

  人生那么长,永远不要拒绝学习和思考。

  每个人有权平淡地,尊严地度过一生。

  但当你问:“我到底要怎样努力,才能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时,就选了一条不好走的路。

  首先,你要拒绝成为一个废柴。

  没人生来是王者,不要总想着何处有亮光,跑着跑着,天就亮了。

我的第一篇博客

发表于 2017-11-23 | 阅读次数

纪念恋爱一周年

苏彦龙和巩慧慧

苏彦龙

苏彦龙

6 日志
GitHub 微博
Links
  • 虎嗅网
  • InfoQ
  • 伯乐在线
  • 博客园
© 2015 - 2017 苏彦龙
由 Hexo 强力驱动
粤ICP备17025554号-1